發展歷史
1875年,巴黎北火車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電廠,為附近照明供電。1879年,美國舊金山實驗電廠開始發電,是世界上最早出售電力的電廠。80年代,在英國和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批水電站。1913年,全世界的年發電量達 500億千瓦時,電力工業已作為一個獨立的工業部門,進入人類的生產活動領域。
20世紀30、40年代,美國成為電力工業的先進國家,擁有20萬千瓦的機組31臺,容量為30萬千瓦的中型火電廠9座。同一時期,水電機組達5~10萬千瓦。1934年,美國開工興建的大古力水電站,計劃容量是 888萬千瓦,1941年發電,到1980年裝機容量達649萬千瓦 ,至80年代中期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。1950年,全世界發電量增至9589億千瓦時 ,是1913年的19倍。50 、60、70年代,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9.4%、8.0%、5.3% 。1950~1980年,發電量增長7.9倍,平均年增長率7.6%,約相當于每10年翻一番。1986年,全世界水電發電量占 20.3% ,火電占63.7%,核電占15.6%;美國水電占11.4%,火電占72.1%, 核電占16.0%;前蘇聯水電占 13.5%,火電占76.4%,核電占10.1%;日本水電占12.9%,火電占61.8%,核電占25.1%;中國水電占21.0%,火電占79.0%。世界上核電比重最大的是法國,1989年占總發電量的74.6%。
電網、水、火電利潤增速差異顯著。國家統計局于公布了2010年1-8月工業企業利潤數據,電力生產與供應業整體實現利潤總額936.1億,同比增長119%;細分行業來看,火電利潤總額為220.0億,同比增長-17.8%;水電利潤總額248.4億,同比增長45.9%;電力供應利潤總額380.0億,同比增長655%。從環比數據看,2010年6-8月,電力生產與供應業整體實現利潤總額462億,環比增長37%;細分行業看,火電6-8月利潤總額50.5億,環比下降56%;水電6-8月利潤總額206.4億,環比增長307%;電力供應6-8月利潤總額168.1億,環比增長28%。電力供應業利潤增速的大幅度提高主要由于09年四季度銷售電價的調整以及銷售電量逐季增加所導致。從下游主要耗電行業來看,除鋼鐵外,化工、建材、有色行業利潤總額均顯著超過07-08年的同期水平,特別是建材。從環比數據看,除建材行業外,其他高耗電行業利潤總額環比有所下滑。
2010三季度水電利潤大幅度增長。由于2010年三季度來水好于往年,水電發電量也明顯增加,2010年6-8月水電利潤總額206億,同比增長96%。隨著國家對水電開發正面態度的明朗,我們預計國家對水電開發的支持政策將逐步出臺,水電企業投資價值也將逐步明晰。
20世紀70年代,電力工業進入以大機組、大電廠、超高壓以至特高壓輸電,形成以聯合系統為特點的新時期。1973年,瑞士BBC公司制造的130萬千瓦雙軸發電機組在美國肯勃蘭電廠投入運行。蘇聯于1981年制造并投運世界上容量最大的120萬千瓦單軸汽輪發電機組。到1977年,美國已有120座裝機容量百萬千瓦以上的大型火電廠。1985年,蘇聯有百萬千瓦以上火電廠59座。1983年,日本有百萬千瓦以上的火電廠32座,其中鹿兒島電廠總容量440萬千瓦 ,是世界上最大的燃油電廠。世界上設計容量最大的水電站是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電站,設計容量1260萬千瓦,采用70萬千瓦機組,與運行中的世界最大水電站美國大古力水電站的世界最大水輪機組70萬千瓦容量相等。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站是日本福島核電站,容量是909.6萬千瓦。
總裝機容量幾百萬千瓦的大型水電站、大型火電廠和核電站的建成,促進了超高、特高壓輸電、直流輸電和聯合電力系統的發展。1935年,美國首次將輸電電壓等級從110~220千伏提高到287千伏,出現了超高壓輸電線路。1952年,瑞典建成二分裂導線的38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。1959年,蘇聯建成500千伏,長850千米的三分裂導線輸電線路。1965~1969年,加拿大、蘇聯和美國先后建成735 、750和765千伏線路。1985年,蘇聯首次建成1150 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,輸電距離890千米,美國正研究1100千伏和1500千伏特高壓輸電,意大利研究1000千伏輸電,日本建設250千米長1000千伏特高壓線路。高壓直流輸電(HVDC),瑞典、美國、蘇聯分別采用±100、±450 、±750千伏電壓,后者輸電距離2414千米,輸電600萬千瓦。到1985年,全世界已有18個國家、32個直流輸電線路投運,總輸送容量2000萬千瓦。